(一)課程(學程等)內涵、數量與計畫目標契合度
橫跨5個學院及通識課程開設跨領域之橫向課程,搭配課程連結場域實務實習四門課「生態學」、「環境人文與歷史」、「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永續」、「固體廢棄物處理」,採2+1搭配微學分課程。
1.大學入門(初階)
透過校本課程讓大一所有學生可以了解SDGS及本校USR計畫,透過溝通與互動的學習,進入大學教育的內涵、多元文化的世界觀、在地土地及實踐之力量,讓大學生對社會的關懷與改變社會的力量,瞭解校園及其所處的社區文化,進而招募對此有興趣的新生,因疫情關係本年度採線上教學實行。
 
2. 環境人文與歷史&微學分-文史探索之田野調查-八卦台地(初階)
探討人文與歷史在環境中的變遷,並帶入彰化在地案例。環繞在彰化環境人文與歷史資源,以「認知→了解→欣賞→保護」的過程來達到文化保存之目的。
 
3.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永續&微學分-探索里山-八卦台地生態(初階)
除傳授以生物學、生態學與環境生態學等學門知識外,在學習活動設計面上,藉由同學親身體驗校園自然生態議題探索及小組作業規劃,從「議題參與式學習」之過程體驗,強化學生對生物多樣性之認識與實踐生態永續的態度。
 
5.科學敘事工作坊(初階)
本課程目的為使應用科學活動向下扎根,必先向內扎根,且用語言為工具,培養科學思辨與科學素養。預計在偏鄉學校,實施科學為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的學習實驗,為孩童準備語言的心智工具,配合外部的科學動手做活動,研究其科學敘事成效。
6.生態學&友善農業推展(中階)
生態學,不僅是對於生物於自然環境中的科學研究議題,也是生物學中對於自然環境與人為社會全面性思考的一門學科,對生物資源的瞭解與觀點是兼具實用與前瞻的新科學。本課程除了介紹生態學之為科學之相關研究與見解外,也將帶領學生透過實際觀察與影片欣賞認識自然生態的特殊性、震撼性與沈思反省。做為學生日後參與生物資源開發與應用、設計與規劃、經營與管理等相關領域時,能有周延的永續精神。
 
ê節錄參與生態學的生物資源學系李家竣同學心得:
「透過課程讓我可以清楚地了解生態與我們息息相關,目前社區都以農業為主,第一次看到原來農藥對於環境和生態的影響是這麼大」
7.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永續-有機農業概論(中階)
本課程由教師教授有關友善農業與環境之關係,進行澆灌設施維護及農藝施作指導,擇定本校屋頂農場(或校外友善農田合作)作為本課程之友善農業推展之經營場所,另在邀請專業職工及校外專家指導下,各組學生開始自己的農園經營任務。藉學生小組討論、戶外教學、與校園屋頂農園(校外友善農田)之共同實作,讓同學進行「友善農業」議題探索並走入場域親身學習技能,圖以在課程執行過程中產生「參與式學習」之目的。
8.固體廢棄物處理(中階)&場域實踐-農廢之文創運用(中階)
藉由課程中實踐場域為八卦山聚落,當地產生之農業廢棄物,主要是果樹枝幹、廢棄鳳梨葉及果皮之處理。尤以果樹枝幹、鳳梨葉纖維粗大,直接丟棄不易腐解,收集焚燒或清運亦會增加排碳污染,因此適度加工再利用,是可以採行的友善環境作法,從實踐課程中循序漸進的發展農業廢棄物之文創商品開發以達循環經濟效益,將於課程結束時,參與課程之學生將會有具體成果產出文創作品。
9.田野調查-生態調查(中階)
運用田野調查的多樣性應用,讓學生認識田野調查的訓練,藉由日常生活的田野觀察所得發揮創意,讓學生可以運用蒐集來的資訊與資料,社區資源調查為例教導學生進行社區田野工作、繪製觀察地圖、田野倫理…透過系統性的方法了解田野調查之重要概念與倫理規範。
11.探究與實作:永續與防災科學(中階)
透過課程中帶領同學落實SDGs目標以「大葉大學為場域」融入同學對於生態、永續、防災、科學的綜合探究,進行科學探究與實作,透過本課程期許同學能以創新思維,有效地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進而養成思辨能力之素養,並且將分組所發展的「永續與防災科學探究、實作教育」積極自主地投入各種學習歷程,孕育自我能力提昇與自我實踐之素養。
 
12.短片製作(二)(高階)
指引學生從影片類型辯識其軸心概念與革新精神;進而轉念至個人實驗短片之拍攝。課程目的一,啟發學生關注實驗影片並非侷限於形式操練,而是一種藝術思維的表態。課程目的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抽離?事形式經驗,挑戰抽象式與聯想式非線性?事實驗短片拍攝。
13.創意文化產業(高階)
本課程依據政府推動的文化創意產業,透過社區之文化創意產業,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美學素養,並實際參與學習文化創意產業之發展,豐富文化及創意內涵之社會環境,運用科技與創新研發,整合社區資源,以進行產官學合作研究。
14.導遊領隊實務(高階)
導遊和領隊是能讓旅遊順利而愉快,給旅客各式各樣的照顧,訓練學生帶領並解說介紹當地風俗民情,透過活動的規劃安排結合社區資源,與社區結合並設計小旅行的路線,以理論、技巧、操作程序和規律等有關知識加以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