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農業產業六級化」?簡單地說,就是以農業與農村為主體,以一級農業結合二級加工與三級產品販售,創造附加新價值,讓農村生產者的收益可以增加、讓農村的產業可以升級,形成更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性商品。本計畫在第二期USR時執行相當有成效,透過促進觀光休閒、友善農業產業與生態保育、農業廢棄物再利用與文創加值、文化保存等合作加值鏈結發展,創造農村再生發展(如圖10所示),共同分享在地民眾,達成農業產業六級化發展目標。在第三期USR依然將著重農村社區小旅遊主題性的發展,例如農業友善、生態保育、綠色低碳、農村遊學教育、文創商品、觀光服務創新等主題,未來,希望藉由農村美學、友善生態、健康促進、美麗鄉村等觀點切入,賦予六級化農村社區小旅遊產業,產生更多新觀點、新產品、新業態,開創嶄新的、前所未有的榮景!
八卦台地的農業產業六級化規劃原則以環境優先、特色導向,以及整合發展、利潤共享為方向:(1)保存自然人文資源,保存豐富自然資源及多元文化特色,以及在生態系統涵容的能力下發展;(2)運用在地特色優勢,善用自然資源與人文特色,朝友善、環保、生態的高附加價值產業發展;(3)解決產業發展困境,培訓關鍵人力,加強品牌行銷,增加產業發展能量;(4)創造利潤共享,推動合作事業,跨領域域加值合作,建立合理的利潤回饋及共享機制。
計畫場域之環境資源調查、盤點與規畫
為更有系統建置環境資源資料庫,本計畫將除原有第二期合作之場域(彰化市石牌社區、芬園鄉舊社社區及中崙社區)進行更深化資源調查外,第三期域增加的合作場域(大村鄉大橋社區、社頭鄉泰安村石頭公、二水鄉源泉社區等地)也將陸續收集相關社區場域之環境資訊與地理圖資,例如鄰近村里人口密度資料、水文(溪流、水圳及自來水管線)之分佈,以及既有與規劃中的道路及步道網路,將公開資料(open data)與本計畫團隊所獲得之田野調查資料進行整合,並建置詳細的道路、水系、建築物、人文特色景點與動植物分佈,建置數位化圖層後,進一步進行空間特性分析。
文化資產玩STEAM
所謂STEAM,指的是科學(S)、科技(T)、工程 (E)、藝術(A)與數學(M)。生活中無處不科學, STEAM的設計能拉近眾人與艱澀科普知識的距離,動手做,輕鬆有趣學知識,並在解析遊戲任務的過程中,發展主動思考、觀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校現已發展出STEAM課程導入八卦台地墾拓與鐵道科學深耕課程,鑑於鐵路連結含括彰化、花壇、大村、社頭、田中、二水等鄉鎮,將從彰化車站旁扇形車庫為起點將古蹟科學與藝術教育體驗活動以模組化設計概念。鐵道STEAM科學以SDGs4與11兩項指標,在課程中以Webduino程式教學,引導學員發展列車調度模組特性與蒸汽火車動力原理開發STEAM科學教案。
友善農業與生態保育
八卦台地下的縣道137貫穿的大村、社頭、田中與二水等鄉鎮,東臨八卦山台地,西接彰化平原,栽植水稻與番石榴等果樹是本地區傳統的農業活動形式。除了來自八堡圳的水源外,八卦台地山腳下多數聚落也都因山區溪溝或湧泉而受益。隨著時代的變遷,農村的傳統生活與耕作形式都有相當的變化,少子化與高齡化的問題更是許多農村共同的問題。
農廢再利用與文創加值
八卦台地原生林型多為香楠木,二次大戰期間物資缺乏,居民將原生林砍掉,種植水土保持較差之相思樹當做薪材;台灣光復後,政府開始提倡發展農業,居民開始種植如鳳梨、荔枝、龍眼等經濟作物。鳳梨產量,彰化縣居全國第八,荔枝產量則是第五,龍眼產量第六。
根據農委會估計每年農業廢棄物約471萬公噸,未妥善處理量約3萬公噸,不到1%,恐有低估之嫌。處理方式以堆肥為主,佔49%,其次是就地翻耕掩埋,佔33%。而農業廢棄物中,生物性有461萬公噸,佔98%,這是較具潛力納入循環經濟的部份。然而在地農業生產所產出之剩餘資材雖大多為有機質(如鳳梨葉、荔枝、龍眼枝等),然而農業廢棄物產源分散,缺乏集中收集、回收處理機制,部分作物殘梗隨意棄置或於田地焚燒,亦衍生臭味及空氣污染等問題。因此除有效減少農業廢棄物產出量,使其均能妥善處理及再利用外,同時亦朝資源化或轉型運用方向推動,以順應世界潮流。
減廢利用-生物炭。可將各種農業廢棄物及有機廢棄物(如:果樹修剪枝、行道樹修剪枝、風倒木、竹子、稻殼、茶籽殼、菱角殼等)經由高溫低氧的炭化處理,製作成為「生物炭(biochar)」。生物在土壤中保水、透氣、保肥、固碳及促進微生物作用等特性,降低減少農民對化肥及農藥的依賴、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升產量與品質。在社區減廢利用實作課程中可考慮教導居民製作簡易生物炭爐,使用鐵桶(汽油桶)及鼓風機等簡易器具就可以製作。由筒子下方以鼓風機送入空氣,並由筒子上方點火燃燒。採用鼓風機送風可以使空氣流動通暢,燃燒旺盛,不會產生過多白煙,且從下方送入空氣,因此只有與空氣接觸面會繼續燃燒,已經燒成炭的生物材質無法再接觸空氣,因此不會繼續燃燒成灰。

社區行銷與特色產品包裝增值
本計畫將協助實踐場域之社區進行品牌行銷,透過數位網路及特色影片製作來推廣新型態的「小旅行」方式。社區小旅行,顧名思義就是在社區當中辦理的小規模旅行活動。有人稱為微旅行或輕旅行,更有人強調這是一種深度之旅。在辦理的過程當中,通常有幾個重要的元素:(1)以在地社區為主要的辦理場域,並非到知名的觀光景點;(2)通常遊客人數有限制,約以20-25人為佳;(3)不追求奢華與緊湊的行程和飲食安排,反而是以在地特色的景點導覽、餐食和在地互動為主的「慢遊」行程。小旅行強調的是進入在地的社區,用較為緩慢的角度深入的認識當地文化特色及特點,甚至動手體驗當地的特色與文化,而非只是走馬看花式的經過一個地區,而無留下任何足跡。